标题搜索

华夏徽茶网

【徽茶·国茶天下】霍山黄茶之前世今生(一)历史渊源

 

      霍山黄芽被称为黄茶始祖之一,在唐朝就被列为贡茶。《唐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黄芽,靳州有靳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书中所记“寿州黄芽”实乃产自霍山。

      关于霍山黄茶的由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70年),霍山大化坪地区有一个程姓制茶师傅,每年春夏季节,很多各地来的茶商都上门采购程氏茶叶。有一天程师傅带领徒弟在茶山制茶,茶叶烘到了五六成干时已经很晚了,程师傅让徒弟们早点休息,准备第二天继续,但由于连日劳累,晚上回到家后程师傅就重病不起,徒弟们不敢擅自做茶,只能等师傅病好。六七天后程师傅病愈,当他回到茶房里一看,生病当天制作的那批茶叶全部变成了微黄色。程师傅沉思良久,又反复查看研究,采用大火烘制这批茶叶,制得的茶叶用大茶壶冲泡品尝,汤色棕黄明亮,滋味醇厚而不涩。当时恰好有一位山东茶商来此收茶,听说程师傅创制了一种新茶,他品尝过后,当即以高于平时的价格将这批茶叶全部收购,茶叶投入市场后大受欢迎,很快销售一空。从此以后,每年各地客商云集霍山采购黄茶,霍山黄茶也随之被不断发扬光大。

 

 

      传说或许真伪难辨,但却道出了霍山黄茶制作的一个关键工序——闷黄。随着黄茶的闷黄技术正式出现,霍山除了黄芽茶外又出现了霍山黄大茶和黄小茶。霍山黄大茶采用一芽四、五叶为原料,毛火后渥堆,干燥过程中高火烘,形成了粗枝大叶高火香的特色,是我国自古至今为数不多的高火茶。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可见霍山黄茶作为黄茶的典型代表之一,创制的年代久远,距今至少已有四百余年。

      民国以后,贡茶随着末代皇帝的垮台而被取消,霍山黄芽也濒绝迹,而霍山黄大茶却得以长足发展,制茶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质也有了大幅提升,霍山黄大茶逐渐成为霍山茶叶的主力军,年产量达百万公斤以上。每到茶季,客商云集霍山黄大茶产区大化坪、漫水河、诸佛庵、单龙寺等地坐收茶叶,形成了霍山黄大茶的专业市场。清光绪三十一年《霍山县志》记载:“茶为第一,茶山环境好,山高多雾,所产必佳。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气,悬岩石罅偶得数株,其清新绝伦。故南乡之雾迷尖、挂龙尖二山左右所产,为一邑之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茶商就地收买,请女工拣提分配花色,装以大篓,运至苏州;苏商熏以珠兰、茉莉,转由内洋至营口,分售东三省一带……而西乡自土地岭以西南,茶味厚、微苦,枝干粗大,采焙不精,运销山东一路。诸佛庵以北数保,则由土人运至州境之流波瞳,西商收买,自行焙制,运销山西、口外、蒙古等处”。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当时霍山黄大茶生产和销售的盛况。

 

 

      解放初期,霍山县茶区发生了较大变化,先后实行黄改红,又红改绿,在此期间,黄大茶数量仅占总量的一半。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霍山黄大茶作为霍山县茶叶的传统产品之一,霍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恢复了霍山黄大茶的生产,其生产加工技术也日臻完善,品质特色更加显著,知名度日益提高。陈椽教授在《金枝玉叶的黄大茶》一文中写到:“黄茶的产地较广阔,其中以霍山黄大茶最为著名,产量也最多。霍山黄大茶主要产区有大化坪、漫水河、诸佛庵、龙井冲,其中又以产自大化坪的黄茶最为知名,品质也最好。在大化坪金鸡垱石梁子有一块茶园是油黑沙质壤土,栽植百余棵茶树,叶子是黄绿色,制成茶叶到烘干后,自然发黄,因此特别贵重”。(摘自2015·10月《徽茶》,文:赵登权 衡永志 唐应芬)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