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华夏徽茶网

【徽茶·茶事】我经历的“天柱剑毫”创制

        我是一九八三年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生李向利,当年八月分配到潜山县源区农业站工作。

 

 

        记得是当年下半年一次局会议中,葛子政拿出一篇他写的文稿,说是制作名茶的方案,我看他的外形制作是用热毛巾焐,就对他说这个方案不行。会后汪界平股长跟我说:“小李,潜山要创制名茶,你回去后想想,拿出设计方案”。

        回到单位后,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在学校实习时做龙井茶在班上算好的,当时的班主任詹罗九看了后说有点像,我就想到做出龙井的外形,但要有别于龙井,那就只能在色泽与白毫上做文章。龙井打蜡,我不打蜡,简化做形工序,减少细胞破碎氧化就能达到色泽翠绿的目的。我打了个电话给宋海宽站长,问了他叶形指数,得到的数据是可以做出龙井那样扁平外形的,老宋说搞了四年,年年送样品到安农,但都得不到认可。在此思路下我设计整理出名茶制作的方案、工序,历史资料是由老宋提供给我的。当时我起的名字叫“天柱晴雪”。“天柱晴雪”是众所周知的天柱山名景,因我想做出白毫,以此景印证贴切自然。方案送汪股长阅后打印并开小组会议讨论,初步定稿。

 

 

        第二年清明前汪股长电话通知农业站抽调我参加名茶创制,头一年是老宋与我合作,按方案由我执艺,从杀青到做形,老宋掌握锅温,历时多天从低山往高山边摸索边做量。成茶在当年的安庆评比中获得第二名,汪股长对我说翠兰颜色比我们好,而我们外形较好,并要我完善提高,又说安庆地区要组织名茶创制,一定要争取获得较好名次。我考虑外形是没问题的,只是如何做得更好,色泽暗是温度设计与制作中掌握的不对。我重新对整理的方案做了必要的修改,主要是做形工艺增加了上一年实际制作方法以及温度的调整。在此之前老宋通过县政府的一位副县长联系了安农的陈椽教授,陈教授已看到八四年做的样品,给予了肯定并有一定的兴趣,答应亲自到潜山指导。陈惠春教授、詹罗九教授、夏涛校长一致认为茶做的很漂亮。

        八四年秋,陈老教授如期而至,当年他老人家应该有八十岁了,坐着一辆黄色吉普车到下河茶场不由得让人感动!随行的有陈惠春教授、秦大东专家,农业局由汪股长带队,宋海宽、李向利、葛子政、汪顿来等人参加学习,安庆农业局查股长也到场,并有安庆日报记者现场采访。陈教授首先要我做一锅给他看,他一边指导,增加了“捏”的手法(并不是百度上所说的“搭”的手法),并指出要搓毫,烘干要做三次,茶的名字他来之前就想好了,叫“天柱剑毫”。按照他老人家的指导我和葛子政分别做了一锅,接着还作了开汤评审。这一年汪股长作出安排,分两组,一组是宋海宽、李向利,另一组葛子政、汪顿来。我和老宋走的是主线,老宋说评比要有一定的量,一组做不出。

 

 

        我最清晰的记忆是到了天柱茶场,位于天柱山侧面。如同上一年,老宋烧火,我杀青做形,中间老宋也做了几把。每天做到下半夜一、二点结束,到此时我的工作就完了,后面烘干收藏就不是我的事了。这一年我做出的名茶越做越好,自已也非常满意。历时近二十天,历经辛苦,路遇大雨过两根树的木桥,爬十八排,经蜈蚣石,学会了一句“十八里沙河到梅城”。

        当年时至五月终于在安徽日报上看到天柱剑毫排名第一,个中滋味寸心知。到农业局,汪股长批评我把老宋记的温度数据本丢了,我说真的在路上掉落了,那些数据是我和老宋边做边测的。汪股长对我说局里要成立名茶公司,后面的话我不想重复了,感谢他对我器重!徐云荣大姐始终关注名茶创制,关爱我的工作让我深受感动!同年六月十八日我调回桐城农工部工作。这些成了我终生难忘的记忆,刻骨铭心的往事。

 

        一种名茶的的诞生基于文化的传承,也出于智慧的光大。老宋同志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汪股长是一个得力的组织者,潜山县各级组织及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是它诞生的基石,更有陈教授指导才能创出全国第一。

        对于我而言,名茶往事早已远去,内心却是不想丢下它的,“天柱剑毫”,有我的心血,有我的努力,有我的智慧和成果。多少年以来我有过纠结,但知道它还是那么精彩,内心感到一丝温暖。一切都将过去,“天柱剑毫”永存!

 

        【作者简介】李向利,男,籍贯皖桐城市,1962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现就职于桐城市编委办公室,电话:13956532622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