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华夏徽茶网

泾县茶人(四)丨汪时佳

春雨滋润,嫩芽初绽,群山峻岭之间,丛丛绿色。这是泾县东部山区蔡村镇深处的茶园,而创造这片茶园的就是安徽茶业界的领军人物、敢为人先将乌龙茶生产首次引入安徽,让当地老茶变废为宝,让茶农普遍受益的安徽省中徽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汪时佳。

泾县茶人(四)丨汪时佳

安徽省中徽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汪时佳

安徽省中徽茶叶专业合作社于 2005年组建,是安徽省首家生产乌龙茶的制茶企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社员+基地的模式重点开展乌龙茶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及经营。

公司以泾县爱民乌龙茶总厂和有机茶生产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已形成规模效应。现已建成投产乌龙茶加工生产线12条。“中徽”乌龙茶、“爱民提魁”绿茶均获有机茶认证。至2006年12月底止,已生产销售优质有机乌龙茶5万余斤。合作社社员收入明显增长,2006年仅乌龙茶一项产品,即为每户社员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

1、养蜂起家 转战“乌龙”

汪时佳是泾县蔡村镇爱民村人,19岁出山闯荡,数十年搏击商海。他从养蜂开始,由个体放养到规模化生产,2001年成立了九州蜂业有限公司,2002年又组建了宣城市蜂业合作社,入社蜂农达1000多户,依靠科技攻关,积极研究开发雄蜂蛹的批量生产出口和优良蜂种的批量培育和投入市场,使他的蜂业经营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蜂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蜂农的收入。

但就在他的蜂业成绩卓著、健康发展的同时,他又瞄准了新的奋斗目标,回到家乡泾县,实施福建乌龙茶的引进和开发,并初见成效,从而开启了我省茶业生产的新局面,引起了各组相关领导、茶叶专家们的重视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出身产茶之乡的汪时佳,对茶叶品牌知识和茶业经营业务也非常熟悉。

为什么从养蜂行业转战到乌龙茶,这还要从2003年汪时佳在福建安溪时说起。2003年,经常在福建安溪联系蜂业业务的汪时佳了解到该县农民以生产制作驰名中外、香气独特的乌龙茶(铁观音)为主,全县70%的人靠茶致富,而让当地人致富的乌龙茶原料竟是那些不能做绿茶(限于春天谷雨前后十天左右采摘的尖茶)一年四季都能采摘的老茶片,汪时佳灵机一现,既然泾县爱民与福建安溪地理条件相近,气候相宜,茶叶资源丰富,为何不在家乡研制和开发乌龙茶,带动乡亲们致富?

就这样汪时佳开始了对乌龙茶制作的尝试,2010年他带上从爱民采摘的鲜茶片到安溪,通过关系,在当地技师的指导下,竟然制出2公斤外形、口感与乌龙茶一模一样的茶来,请专家品偿鉴定的结论是:与铁观音没有什么两样。

这次尝试让汪时佳信心大增,他投资50万元从安溪引进两条乌龙茶生产线,第一个月生产出的2000公斤乌龙茶很快销售一空。就这样,汪时佳开始了制作乌龙茶的生涯。

2、发展循环农业,打好有机茶品牌

汪时佳深知,要想成功,必须创新,要想将乌龙茶进一步推广,增强其影响力,就得立足发展循环农业,打好有机茶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实现茶叶经营的产业化发展。

于是汪时佳带领团队从2008年起就尝试引入闽北武夷山的大红袍生产工艺,这一尝试就尝试了两年,尝试出了最高级别“正岩级”的乌龙茶,并且深受当地客商欢迎。

汪时佳介绍说,“为什么我们生产的大红袍与武夷山的产品品质十分接近,正是因为我们两地的茶树品种同种同源。经过反复加工试验,我们明确了未来乌龙茶产业发展的方向——大力推进‘大红袍’系列乌龙茶的发展种植、推广生产技术和扩大品牌宣传活动。”

3、乌龙迎春,茶人梦圆

目前合作社已建成乌龙茶加工生产线40条,开发乌龙茶系列产品达10多种,营销网点数十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远销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入社社员已达1000余户,拥有茶园面积近3000亩,并引进各地(包括台湾在内)名茶种,进入大棚进行名优茶无性繁殖,开发新茶园。该公司的乌龙茶产品现已获“中国有机茶产品”的国家认证,商标以“中徽”和“花一堂”牌注册。

为适应市场上乌龙茶供不应求和对外出口的形势,把乌龙茶产业做强做大,他们制定了《开发乌龙茶实现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规划,近日又收买了数千亩作为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有机乌龙茶,计划年生产优质乌龙系列茶品200吨,社员户均增收达万元。

这是乌龙茶的春天,更是汪时佳的梦圆,汪时佳作为泾县茶企代表人物,多年来,为泾县茶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因为有这些辛劳制茶、苦心研茶的泾县茶人支持,才有泾县茶产业的春天,4月8日将举办的2017安徽“泾县兰香”汀溪采茶节就是泾县茶产业春天里开出的第一朵花。

  • 注:参考资料——泾县企业家汪时佳:敢为人先制乌龙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