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华夏徽茶网

老舍“生产徽州天下夸”——屯溪绿茶

《广雅》曰:“屯,聚也。”

屯溪,汇一方精英,聚八方财气,藏千年文脉。

屯溪,南濒新安江,背倚华山,率水与横江在此交汇形成新安江后直通杭州,自古便是水运中心和物资聚散口岸。

但是,长期以来,屯溪只是新安江边的一个码头小镇。

那么,我们不妨从史料中撷取片段,看屯溪所走过的路:明弘治1491年《休宁县志》中,关于屯溪的记载只有短短的一行:“屯溪街,在县东南三十里。”

明嘉靖《徽州府志》载:“黎阳东乡十六都,其村:溪东、草市、率口、富上(现为阜上)、沙园、由坑、屯溪、黄石。”

当时,屯溪只是黎阳东乡下的一个村,当时的街是隶属于村,屯溪街就是屯溪村下的一条小街。

斯地因茶兴市。

清中期,屯溪茶商崛起,屯溪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相流传:

“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

《清史稿·地理志》( 1914 年开始编纂)称屯溪为“茶务都会。”这不仅彰显了屯溪因茶而兴的盛名,更描绘出其完备的产业生态:从加工到集散,成为辐射一方的茶业核心。

茶产业的繁荣带动了茶行、茶栈、锡罐业、箱栈业、篾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清末年,屯溪老街已发展为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盐、糖、日杂、瓷器、黄烟、锡箔、纸张、酒楼、饭店等行业比较齐全繁荣的市场了。

围绕茶产业的商业积聚基本完成,屯溪逐渐成为一座功能齐备的商业重镇。

郁达夫《屯溪夜泊记》(1934年)一开头,就以浓浓重墨,阐述屯溪徽商大埠的特殊地位:

“屯溪是休宁县的一个市镇,虽然居民不多,人口最多也不过一二万,工厂也没有,特产也并不丰富,但因为地处在婺源、祁门、黟县、休宁等县的众水汇聚之乡,下流成新安江,从前陆地交通不便的时候,徽州府西北几县的物产,全要从这屯溪出去,这个小镇居然也成了皖南的大码头,所以它也就有了小上海的别名。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一副最普通的联语,若拿来赠给屯溪,倒也很可以指示出它的所以得繁盛的原委”。

中国茶叶开始出口欧洲,约在明末清初。

随着“洋庄”茶兴盛,大量的外销茶输出。清代徽州茶商顺应天时,将松萝茶运销广州,转售外洋。

据史料记载,1702年英国茶叶需求激增,东印度公司在舟山装载茶叶,有松萝茶、圆茶、武夷茶。

因松萝茶产地狭小,产量有限,价格高昂,花色较少等缘由,无法满足世界各地日益高涨的消费需求,以致它逐渐演化为屯溪绿茶。

另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为降低成本、方便外运,茶商在屯溪设立茶号(洋庄),从八家栈街道不断延伸至正街,并向黎阳、阳湖、长干塝、栗树街、柏树街等地扩散。最多时茶号达数百家,涌现出华腾、万福祥等著名茶号,以及汪裕泰、郑鉴源、吴荣寿等一批在茶业界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形成了徽州茶叶加工中心,松萝茶也逐渐被称为屯溪绿茶,并沿着新安江水走向世界。

据《中国名茶志》(王镇恒 王广智)记载:

屯绿,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清代嘉道年间,由松萝茶精加工演化而来。产于休宁县、歙县和黟县、祁门县、绩溪县等毗邻地区。历史上,江西省婺源县属徽州管辖,也是屯绿的主产区。

屯溪绿茶条索紧细修长,芽峰显露,稍弯如眉,色泽绿润起霜,汤色黄绿明亮,经久耐泡,香气鲜嫩馥郁,具有典型的栗香韵味。

屯溪绿茶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四绝”而蜚声海内外,并享有“绿色金子”的美誉。

如今,屯溪绿茶,又带来了新变化与新期待。借中欧班列,拓销万里;借科技赋能,延链生金;借茶旅融合,繁荣业态。

1964年7月初,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曾创作出《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一大批不朽巨著的老舍先生偕其夫人胡洁青女士,从北京南下徽州地区,度过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疗养时光。

他还游览了屯溪老街,参观了屯溪茶厂和徽墨厂。在参观屯溪茶厂和徽墨厂的时候,他看得认真,问得仔细,取来宣纸挥毫题诗两首,以赠茶厂和徽墨厂。

他题赠屯溪茶厂的是《咏茶》: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屯绿祁红好姊妹,淡妆浓抹总无瑕。

此诗既作结语,亦寄厚望:愿“屯溪绿茶”之香,日日常新,岁岁绵长!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